模型比例适配
保持模型整体比例与场景坐标系一致,建议使用3D坐标系校准工具
动态物体需设置0.1-0.3的缩放缓冲区
示例:人物模型高度超过场景3米时自动触发高度压缩算法
碰撞体优化设置
使用"碰撞体生成器"自动检测模型孔洞
手动调整碰撞体网格间距(推荐50-100单位)
重点强化关节部位(肘/膝/腕)的碰撞体密度
二、贴图精度提升方案
材质分辨率控制
地面贴图建议不低于2048×2048像素
垂直面贴图可适当降低至1024×1024
使用智能压缩算法(推荐Quixel Megascans)
UV展开优化
避免超过512个面片/材质
采用四边带(FourSide)展开法处理曲面
实时预览贴图拉伸变形情况
三、场景适配关键要素
空间分割设置
按照场景体积划分3-5个独立区域
每个区域设置独立碰撞体组
示例:室内场景建议采用6×6米网格划分
动态物体锚点
设置物体旋转轴(Rotation Axis)参数
为可移动物体添加0.5-1.0米安全缓冲区
使用物理引擎测试碰撞响应
四、穿模检测与修复流程
自动检测工具
运行"穿模扫描器"(需安装创意工坊3.6+版本)
识别红色预警区域(碰撞体缺失>15%)
生成修复建议报告
手动修复步骤
优先处理地面穿模(占比约65%)
使用"布尔运算"工具合并相邻模型
导出修复后模型进行二次测试
五、高级调试技巧
灰度测试法
将场景转为灰度模式(设置>20)
检测黑色区域即存在穿模
支持实时修改反馈
网格优化方案
复杂结构模型拆分为3-4个子模型
关键部位添加辅助碰撞体
使用LOD(细节层次)分级显示
相关问答:
Q1:如何快速检查贴图拉伸变形
Q2:碰撞体设置过密会导致什么问题
Q3:动态物体如何设置安全缓冲区
Q4:场景分割网格过大会有何影响
Q5:修复后的模型如何验证稳定性
Q6:复杂曲面贴图如何展开
Q7:如何避免二次穿模
Q8:物理引擎版本对穿模修复有何影响